【学校简介】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创办于1951年。2000年,学校由交通部划转重庆市管理,为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获批重庆市3个一流学科、16个重点学科、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2个“人工智能+”学科群。设有土木工程学院、河海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20个学院(部)。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等7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5个、特色学科专业群7个。学校为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
学校拥有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区桥梁结构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车辆系统集成与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智能物流网络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绿色航空能源动力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4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沙漠土壤化研究院等20余个研发机构。在山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航道、轨道装备、运输物流、绿色航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1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24项。公开发行《应用数学和力学》《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学术期刊。
学校将博士后事业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重要的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将在管理理念、运行模式和服务体系上不断创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全面推进学校博士后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竭诚欢迎海内外博士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流动站简介】
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最早的交通学科之一,2009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设施,现有国家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山区桥梁结构与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山区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山区道路结构与材料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科研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土木工程学科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科研成果获奖1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0项,省部级科技奖特等奖、一等奖30余项。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成功转化220余项。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中有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交通部科技英才、重庆市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40余人,其中周建庭教授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易志坚教授入选“中国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沙漠土壤化项目入围2022年“为地球奋斗奖”,喻文兵教授入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重庆交通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2年获批设站,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水利水运工程重点实验室、内河航道整治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实验室占地350亩,厅室建筑面积6.2万m2,建成了610米三峡新通道物理模型基地、长江上游1029公里生态航道野外观测基地、世界34条黄金航道基础数据平台,仪器设备价值1.4亿元,近五年科研经费达5.25亿元,研究条件优越,形成了内河航道整治理论与技术、内河大水位差码头设计理论与建造技术、枢纽通航优化布置、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危岩滑坡泥石流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城市水务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等数个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有30余人,合作导师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全国优秀教师、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交通部科技英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最早的交通学科之一,为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批为重庆市一流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山区复杂道路环境“人-车-路”协同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设备总价值超亿元。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学科,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在山区道路安全和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山区公路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筑路新材料研发与路面材料再生技术方面形成了突出的优势与特色;在山区特殊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下的交通系统安全理论与运用、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研究、城市单轨车辆理论与应用、山地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复杂路网与畸形交叉口交通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在解决我国西部山区交通建设的科技难题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贡献。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有30余人,合作导师中包括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交通部科技英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源于1951年的运输管理科,1982年设立管理系并经交通部批准运输管理专业开始招生,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该学科在重庆市的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本学科是重庆市“十五”~“十四五”重点学科,在重庆市历次重点学科中期检查、期终验收评估中均评为“优秀”。学科重点研究交通建设管理与交通物流领域问题,经过41年建设,已形成“复杂系统优化与决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数据科学与管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团队关于“神经网络理论的研究”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现有成员7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省部级及以上人才24人,有智能物流网络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流动站将立足重庆,面向全国,聚焦于交通物流领域的智慧智能化、数字化及绿色化,以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交通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为己任。流动站理论研究将瞄准学术研究方向的前沿热点问题,重点聚焦于神经网络理论、多元交通大数据融合理论、BIM与数字建造理论、智能物流网络与供应链理论,实现原创性理论突破,神经网络理论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其它研究方向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研究聚焦于重庆在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新定位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需求,为政府重大决策、大型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转型升级等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或缓解重庆相关领域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不足的急迫问题。